超600万人次打卡!中共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成红色新地标

北京日报客户端 | 实习记者 何蕊 金瑶

从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之地北大红楼,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哨京报馆旧址,再到少数民族党支部诞生地蒙藏学校旧址……经过发掘和保护的革命旧址,正在展现出新的时代风采。自2021年6月起,以北大红楼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逐步向社会开放,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观众超600万人次,成为北京红色文化新地标。


(相关资料图)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大红楼旧址。

一幢红楼,百年沧桑。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北大红楼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再往前追溯,早在100多年前,这里激荡出的思想火花汇聚成风雷,掀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从门口拾级而上,红楼内部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格局。“一层东南角就是李大钊工作过的图书馆主任室。”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馆长杨家毅的指引下,一幕幕历史场景展现在记者眼前:古朴的办公桌上,《新青年》等资料整齐排列;年轻的李大钊坐在桌前,潜心研读马克思主义,写下《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重要著作,向国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京报馆旧址

从北大红楼到京报馆旧址,马克思主义由书本上的理论走向社会现实。从熙熙攘攘的菜市口十字路口拐进幽静的胡同里,步行不到10分钟,青砖灰瓦间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静静伫立,这里曾是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哨——京报馆旧址,也是著名报人邵飘萍的故居。门口,“铁肩辣手”四个大字清晰醒目。1918年,邵飘萍创办《京报》,宣传共产主义、传播马列主义、介绍十月革命,体现着“铁肩辣手”的良心和责任。正在展出的“百年红色报刊”展览,通过一张张散发墨香的旧报,讲述了邵飘萍的办报历程和新闻救国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红色报业的发展脉络。

观众在京报馆互动体验区亲手油印一张报纸。

“红色是《京报》最鲜明的底色,京报馆也逐渐成为受欢迎的红色教育基地之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来到这里,与革命先辈跨越时空对话,接受精神洗礼。”西城区文保中心文物管理科科长李帆介绍,馆内还设置了油墨拓印等体验项目,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报纸生产过程,感悟爱国新闻人的初心与使命。

蒙藏学校旧址

生动精彩的展示不止于此。“在那万马奔腾的草原上,丰收的歌声响彻四方,草原人民永远歌唱共产党……”随着悠扬的歌声从展厅内传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展演活动在蒙藏学校旧址拉开帷幕。在这座古朴的院落内,李大钊等革命先驱曾传播马克思主义,荣耀先、乌兰夫、李裕智、多松年等少数民族进步青年曾在这里学习,少数民族的革命火种从此点燃,播撒至全国各地。走进“中华一脉 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420余张照片,280余件实物、文献和档案,带领观众重温少数民族进步青年的“觉醒年代”,领略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今年3月,经过保护修缮的蒙藏学校旧址开门迎客,吸引了大批观众参观体验。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副馆长张一郎介绍,截至目前累计超16万人次前来参观。该馆还推出夜间延时开放政策,开放时间从每日9时至21时30分。“馆内每天都有固定文艺演出和少数民族非遗展示,定期开展青少年研学等活动,旨在打造成为展现各民族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的平台。”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法大学旧址、李大钊故居……一处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如同一座座丰碑,镌刻着一代代爱国知识分子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不朽功勋,也激励着后人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接续奋斗。

标签:

文心一言全面开放,大模型会是百度的“第二曲线”吗?
<< 上一篇
最后一页
下一篇 >>
  • 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