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很熟悉!120多岁的它今起试开放,重量级“老古董”也修好了-环球快资讯

经过历时两年的大规模修缮


(资料图片)

上海佘山天文台

以及上海天文博物馆焕然一新

今天(3月20日)起

面向社会试开放

2月24日拍摄的上海佘山天文台一角。

需要参观的游客可通过

“上海天文博物馆服务”公众号购票预约

直接前往现场购票

正式开放时间则暂时未定

预计在4月中上旬

开放时间为8:30—16:30,16:00停止入馆。成人票12元,优惠票8元。

佘山天文台于1901年正式建成,作为中国首座拥有大型光学望远镜的天文台,其中的“镇台之宝”就是这座当时亚洲最大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曾被誉为“远东第一镜”。

“远东第一镜”40厘米口径大双筒折射望远镜。

据了解,自1901年起,该望远镜共拍摄了近7000张天文照片,包括最早的一批太阳、月球、星云、行星、星系等天体照片,并于1910年、1986年两次记录哈雷彗星的回归。有第一镜“坐镇”,佘山天文台也成为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起点之一,并在2004年建成常年面向公众开放的上海天文博物馆。

上海天文博物馆的展陈物品。

“远东第一镜”最后一次使用是在2005年。上海天文台佘山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汤海明介绍,经年累月,加上山顶水汽侵入,第一镜已经“年老体迈”,镜片遍布霉斑、水渍,成像亦变得不很清晰。此外,天文台主体建筑因年代久远,也出现破损、漏水等情况。

佘山天文台1901年拍摄的首张月球照片。

早在2018年,上海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视察佘山天文台时就建议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尽早恢复这架具有重大科学及历史意义的望远镜的观测功能,以服务于科普及科学教育工作。经过3年谋划,2021年,在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松江区的支持下,经市文物局具体指导,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上海佘山天文台修缮工作正式启动。

余山天文台曾使用过的太阳望远镜。

修缮过程中,为第一镜“复明”是首要而艰巨的任务。

“望远镜基础资料早已经缺失,一开始只知道口径是40厘米、焦距是7米左右等一些基础参数,其他如镜片材料等参数和机械构造等一开始都是未知数,都只能一一重新进行现场勘测,再逐一修复。”汤海明介绍,镜体需要拆装清洁以及修缮的零部件有500多个,修复过程需要对每个零部件发挥的作用非常清楚,最终历经万难终于得以使第一镜成功恢复观测功能。

上海天文博物馆的展陈物品。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天文可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培育大众的科学精神。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发展,这批同时代的古老望远镜虽不能胜任科学研究任务,但在科普教育上却能派上用场。

由于望远镜球体内不能安装空调,佘山天文台工作人员每到夏季总要冒着酷暑工作。新民晚报资料图

汤海明透露,这次修复团队为望远镜配上了专用拍摄接口,今后可以通过专业科学相机,甚至普通的数码相机,将百年巨镜看到的天体影像记录下来,通过打印或邮件留作纪念。上海天文博物馆向公众恢复开放后,也将逐步探索通过不定期组织科普互动让公众亲身体验“远东第一镜”的观星魅力。

与望远镜同步修缮的还有笼罩望远镜、直径达10米的铁质圆顶。“大圆顶是铁质钢板覆盖而成,虽经过防锈处理,但在佘山上百余年的风雨侵蚀下也已经锈迹斑斑。”汤海明说,2005年末望远镜的圆顶因齿条锈蚀磨损而无法灵活转动。经过仔细勘察,修复人员决定替换部分破损的钢板,同时修复断裂的齿条。

远眺佘山天文台。

老圆顶陪伴第一镜百年,同样是历史的见证,策展团队因此对部分替换下的圆顶铁板进行表面处理,将其镶嵌在了展馆入口的时间长轴上,让游客可以亲手触摸这百年的历史沧桑。

除了望远镜恢复功能、建筑物修缮,此次修缮工作也丰富了天文博物馆的展厅内容,通过对第一镜历史资料的整理与挖掘,讲述了天文台在中国天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点滴。

勒鲁瓦天文钟,1927年制造。

上海天文博物馆子午仪观测室。

新展项:印象佘山

为了方便公众参观,拉近天文和普通观众的距离,后续计划开发手机导览功能。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还对天文台两万多册天文学相关古老书籍进行了整理,未来预计通过数字化的形式供公众调阅。

期待即将重新开放的天文台

带来更多惊喜!

新民晚报(xmwb1929)综合新华社、上观新闻、澎湃新闻

编辑:李争

标签:

全英公开赛国羽两冠两亚,李诗沣男单夺冠“惊到自己”-天天观点
<< 上一篇
最后一页
下一篇 >>
  • 精心推荐